【世赛】征集故事 | 竹编非遗传承人姚元飞:经纬交错,篾条“画”出立体艺术品

竹编的历史相当悠久,在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遗物中就有竹编器具。2008年,竹编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技能聚宝盆”的世界技能博物馆,当然也少不了展示这门古老而神奇的编织手艺。

世界技能博物馆的竹编藏品包括一个荷花图竹编双层簸箕,由湘西竹编省级非遗传承人姚本顺、州级非遗传承人姚元飞以及县级非遗传承人宋芳共同制作完成。

“竹簸箕是我们当地人最常用的生活用品,平时用来晒晒辣椒,放放东西。这个簸箕上的荷花不是画出来的,而是用篾条编出来的,正反面都有。”在姚元飞看来,这个平常日用的竹簸箕很能体现竹编品实用、美观的特点,提供给世界技能博物馆当展品最合适不过。

看着簸箕上栩栩如生的荷花图案,让人不禁纳闷:这到底怎么编出来的,而且还是双面的?!

显然,要向外行人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用姚元飞的话来说,竹编是一个程序很复杂的手艺,光是把竹子砍回来,劈成编织用的篾条,就需要经过:

下料(把竹子锯成需要的长度)

转节(把竹子节突起部分削平)

刮青(把竹子最表面刮掉)

破竹(把竹子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

分层(把竹条分为编织所需厚度)

过匀刀(保证每一根竹条宽窄一致)

上刮刀(使每一块篾条平整光滑)

蒸煮染色(防霉处理及颜色搭配)

这8道工序。

篾条准备好后,就是编织了。编织的方法多种多样,有四边编法、六边编法、八边编法、弧形编法、网状编法、绳结编法等。这个荷花图竹编双层簸箕则用到了平面和立体编织组合的手法。

其中,里面的平面编织由两种不同颜色的篾条(其中红色篾条为染色),采用传统的挑三压三和创新的挑一压七等多种编织技法,形成典雅的荷花图案,达到画的效果;背面立体编织则由经篾和纬篾穿花组合编织,形成放射形骨架。最后把平面部分和架子结合,上部分再用竹块和竹条通过8字形绕边封口,方才做成这个荷花图竹编双层簸箕。

听听就知道,竹编不是一门简单的手艺。据姚元飞介绍,有时编织用到的篾条,细到只有大概0.3毫米宽,若非日积月累的经验,是很劈出这样像头发丝这么细的篾条的。

因为编织步骤复杂繁冗,耗时长,需要长时间蹲坐,编到后来手指易粗糙龟裂,但带来的经济收入却不高,所以,即使在比耳村——这 “竹艺之乡”,竹编传承也面临巨大挑战。

“我们村的竹编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直到我父亲那一辈,村里还是‘人人是篾匠,户户会竹编’,但从我这一辈开始,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当篾匠了。俗话说,‘十个篾匠九个穷’,竹编收入远远比不上出去打工的收入。所以,竹编技艺如何传承下去,现在是个很大的问题。”

姚元飞(左)与父亲姚本顺(右)

和村里其他年轻人一样,1975年出生的姚元飞也早早出村寻发展了。在2010年进入竹编这一行之前,在深圳经商。

姚元飞回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的竹编情怀——

姚元飞至今还记得父亲连夜赶制竹席后的“大花脸”,“湘西是全国精准扶贫的发源地,可以想象,我小时候家里有多穷。那时,家里还没通电,父亲为了赶制竹席,经常熬夜,到了早上脸都被煤烟熏花了。那时就是靠着父亲的竹编手艺养活了我们全家,所以对竹编还是很有感情的。”

姚本顺

二是在2010年那年,姚元飞的父亲姚本顺获得了省级非物质文化竹编技艺传承人的称号,这让姚元飞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促进已衰落的竹编技艺的传承。

今年69岁的姚本顺从10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习竹编,几年后就跟着父亲“走四方”,到各地做竹编簸箕、竹晒垫、竹篮……至今从事竹编已59年,是当地家喻户晓的篾匠,并在2010年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竹编技艺传承人。

“本顺”竹艺合作社作品

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姚元飞回到家乡,走上了竹编之路。他向父亲取经的同时,对竹编产品进行创新设计和品牌包装,开拓市场。“一开始几年压力真的蛮大的, 因为市场还没有跑出来,让老一辈接受你的新想法也没那么容易。”

好在产品逐渐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姚本顺家里的竹编小作坊也在2014年成为“本顺竹艺合作社”(扶贫工坊),成为湖南湘西州首家竹编合作社。

本顺竹艺进校园活动

几年下来,本顺竹艺合作社的产品销路越来越广,甚至走出了国门,作品也屡屡得奖:2015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铜奖、深圳(国家级)“金凤凰”创新设计大赛金奖、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银奖……

本顺竹艺参加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文化节

产品畅销、屡获荣誉的同时,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合作社,“在2014年前,村里还没有年轻人愿意学竹编的,但合作社成立这几年来,情况正在慢慢变好,目前合作社30-45岁的第三代力量正慢慢成型,主要是年轻的留守妇女,她们手巧心细,正好可以弥补老一辈篾匠年龄大、手脚抖、眼睛差的不足。”

据介绍,合作社目前接纳了包括20多户贫困户在内的50多个篾匠、留守妇女等就业,一同制作竹编产品,传承和发展传统竹编技艺的同时,带领村民一同脱贫致富。

姚元飞告诉笔者,比耳村有两张名片,一是竹艺,另一个是脐橙——酉酉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橙子,但种橙子一年忙就忙几个月,我们鼓励村民在不忙的时间学竹编、做竹编,这样既不影响农活,也能多份收入,还可以照顾家里。”

比耳村位于土家族母亲河——酉水河边,竹艺和脐橙是村子的两张名片

姚元飞还有个梦想,在比耳竹编产品走出湘西,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同时,有越来越多比耳以外的人加入到竹编的传承中去,这也是他为何选择将荷花图竹编双层簸箕捐赠给世界技能博物馆的原因。

捐赠人寄语

期望自己提供的展品给青少年......

希望通过比耳竹编产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中国传统文化自豪,为能加入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自豪。

——姚元飞

对世界技能博物馆的寄语是......

中国传统文化,世界技能舞台。

——姚元飞

如果你也想为世界技能博物馆献出一份力量,

如果你想将自己的独家收藏展示给国内外更多人

那就快到碗里来吧!

ps: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或者扫描以上二维码,均可进入世界技能博物馆展品征集页面。

来源:世界技能博物馆

编辑:玲飞

上观号作者: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