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曹军来到徐汇区大华医院,从外科转到介入肿瘤科工作,搞介入是要吃射线的,而且长期穿着十几公斤重的铅衣手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但每每看到患者经过介入治疗后痛苦减轻,生活质量大大改善,他觉得这笔账很划得来!2020年,曹军获得“徐汇工匠”称号。医者,将对生命的敬畏、对医术的虔敬,对患者的同理,对自我的严苛,都倾注于这双治病救人的手,方配得上“工匠”之名,这是曹军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也是他扎根介入治疗的初心与使命。
吃射线做介入 为患者延续生命
在曹军办公桌台板下压着一张略有些泛黄的纸,上面用金色颜料笔写着“介入疗法,阳光普照,临终关怀,行善积德,一个晚期癌症病人的心声——滴水之恩涌泉报”,每一个字都歪歪扭扭的,不仔细一时都无法辨认。这是2011年一位胃癌梗阻患者在临终前一天送给曹军和他的团队的感谢信。因为梗阻,患者找到曹军时已是瘦的皮包骨头,在为患者放置了肠道支架后,加上医护精心照护,这位患者多活了6个月,安排好了家中事宜。提及这封信,曹军总不禁有些哽咽。他说,患者用最后的生命表达感恩,我们医者又怎能不为救治生命而倾尽全力呢?!
当年之所以愿意留在介入肿瘤科,就是因为看到那些走投无路的患者,比如梗阻性黄疸、消化道恶性梗阻等肿瘤并发症,外科开刀已无从下手,但是经过介入治疗患者却可以减轻痛苦,生活质量也有了极大提升,且介入手术对患者的创伤,比现在腔镜手术还要小。即便为了让图像更加清晰,介入医生必须穿着30多斤跟轮胎一样重的铅衣进行手术,每做一台手术,吃进去的辐射量,大概相当于飞美国6次,感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胃造瘘克难题用情守护“渐冻人”
现在,曹军的病人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渐冻人。回想3年前,当上海劳模、“电梯神医”黄胜发,被推进曹军诊室时,四肢无法动弹且戴着呼吸机,吞咽困难无法吃饭,家属绝望了。很多渐冻症患者开通新的进食通道是他们此时唯一的选择。渐冻人的吞咽肌萎缩了像冻住一样,只能通过新的管道把食物直接送进胃里,这就是胃造瘘术。而传统的胃造瘘术对这些病人,需要把气管切开,从喉部放进一根手指粗细的管子。这意味着患者的余生只能带着切开的气管躺在床上。但如果不做胃造瘘术,吃不了东西的他们就只能慢慢活活饿死。
在一次次尝试和实验中,曹军和他的团队发明了6项国家专利。通过比头发稍粗点的管子从鼻子插入胃里,打气使胃像气球一样膨胀贴近腹壁,用胃壁固定器固定腹壁和胃壁,再从固定处插入造瘘管,手术不影响患者呼吸就做成了。这就是带给渐冻人生存微光的国内首创的改良式经皮胃造瘘术。
短短4年多时间,曹军为来自24个省市598名患者进行了手术,成功率100%。这项技术也使术中死亡率由9.2%降低为0,更是填补了中晚期渐冻人胃造瘘术的空白,这个绝活带给他们不仅仅能够补充营养,更是可以活下去的那一线微弱的光芒。
撒爱心迎希望 “暖冰行动”为患者
渐渐地,曹军和他的团队成为了上海渐冻人群的希望之光,而且在全国渐冻人中也渐渐有了口碑。可是多数渐冻患者除了望眼欲穿,却无法走出家门,他们在病友群里的无助和失落,让曹军深深触动。
有次漫天大雪中去吉林会诊。病人因无法进食在吉林大学附属医院治疗,那边只能施行传统的胃造瘘术合并气切,患者需要在icu恢复一个月,费用约需25万元。就在手术前一天,家属在病友群中得知曹军的方法,当即联系了他。可当曹军风尘仆仆赶到那里,却发现手术需要的大型血管造影机坏了。当时有二种选择,一种是放弃,一种是冒着风险和高强度辐射在简陋的透视机上手术,医生的射线辐射量是平时的10倍。于是曹军毅然为患者做了手术,手术花费只有8千元,虽然他没能赶上当天回上海的班机。有时候,医者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将心比心,不能让他们失望。
曹军的团队到目前为止仅仅只有6名战友,“即使我们只是火柴式的小团队,我也希望这份光亮照得更远些。”所以,他利用休息日,辗转奔波全国26个城市各级别医院进行会诊,三级医院的邀约、更好医疗环境的橄榄枝从来没有打动过他们坚守的初心。
因为渐冻人家庭往往因病致贫,为此,2016年曹军发起了“暖冰行动”为患者补贴费用;2017年还设立了上海首个“暖冰病房”,成立hope团队,以humanity(人性服务)、operation(精湛手术)、psychology(心理咨询)、education(健康宣教)受到了渐冻人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赞赏,为他们提供更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
临床工作之外,曹军和团队还在专研胃造瘘基础研究,让瘘口早日愈合,并研究精准营养,使生命周期延长,让他们在生命最后一段时日,也能拥有爱,亲情和足够的营养。他的目标是力争打造国内最大的渐冻人胃造瘘中心,针对渐冻人胃造瘘及营养支持进行的综合研究达到领先水平。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位弱势的病患,即便只有1%的微茫,已经足够把黑夜的整个天空照亮。
(记者:王志莲,“上海徐汇”微信公众号)
上观号作者:徐汇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