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咖访谈系列七:郑军奇:优化创新生态链,打通机器人技术转化之路

上海机器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后简称“机器人平台”)由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大学、普陀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三方共同注资成立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该平台立足上海市机器人制造、集成和应用产业,通过研究机器人产品可靠性和智能化共性技术,提供标准、研发、测试认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提升国产机器人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从而助推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

共性技术研发、基于共性技术的成果转换、聚集人才、行业服务,是平台作为聚焦机器人方向的公益性平台的‘四位一体’定位。” 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郑军奇介绍道。

郑军奇

既“可靠”又“智能”,机器人行业技术关键点

郑军奇认为,机器人平台的研发优势聚焦在兼备“可靠性”和“智能化”的共性技术优势上。“国产机器人和同一类型的国外机器人相比,我们的短板主要就是在可靠性领域里。”因此,机器人平台在可靠性上做了投入,并加强研究,试图去改变行业里的现态。

智能化技术,是机器成为机器人的“重要一步功能跨越”。“这里面涉及到操控、感知、视觉等算法、学习能力,而这些都是机器人的基本技术。”郑军奇介绍道,现在机器慢慢地变成了机器人之后,主要就是依赖这些技术的作用。“所以平台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做一些共性技术的研发。”

据了解,为夯实这一机器人产业技术突破关键点,平台建立了“一二三四五”功能型平台创新管理新模式,成为了行业纽带。建立一支团队,技术、产业两个平台的搭建,通过可靠性、软件、智能化三门技术的建设,建立了项目管理、考核激励、产业推进、财务管理四类管理办法,进行政府园区、高校、行业组织、投资资本、企业五类资源的合作对接,搭建研究院产业平台,形成研究院机器人行业的数据中心,打造机器人产业生态链,为机器人行业提供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服务。目前公司已有员工67人,其中全职在岗6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占58%。

“技术”“机制”双手抓,机器人产业发展有保障

作为上海市最早建设的功能型平台之一,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在与市场需求接轨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技术”“机制”双手抓的道路。

郑军奇说:“一方面从技术方面的维度去思考,如何抓住共性的、有市场应用前景的相关技术来突破研究,而另一方面就是从平台的可持续机制上做探索。我们绝对不希望公益性平台变成科研项目做完就结束了。我们更希望的是,这样一个机制、这样一个平台,能持续地为行业里面不停地去做工作。”为此,研究院从内部的项目管理、考评机制等方面打通了公司化运作。

研究院还整合了行业资源、引领服务产业,助力机器人的市场运作高效顺利落地。为此,研究院组织开展了多场平台与园区、企业产业对接活动,如cairdc2019中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开发者大会,与阿里巴巴、庆科信息开展机器人创新创业大赛,指导和服务机器人企业研发技术能级再提升,培育机器人行业的瞪羚企业;2020年4月,推动成立普陀区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创新投资联盟,有效搭建科创企业和投资机构的交流合作平台,并通过集聚行业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推动相关领域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助力器”。

据介绍,未来还将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机器人行业协会、上海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长江流域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联盟、中国机器人峰会、机器人国评中心等各类机构联动,整合优势资源,构建研发、生产、系统集成、检测、服务应用的全产业链,以此提升技术、拓展产业应用,辐射长三角一体化。

上观号作者:上海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