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个移民城市。清代中叶,上海开埠之后,万商云集,五方杂处,随着上海与全国各地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旅居上海的外地人口剧增,于是出现了许多会馆,据统计共有近400所。在这些会馆中,大多为乡缘性质的同乡会馆,如宁波帮的四明公所,潮州帮的潮州会馆,福建帮的三山会馆、泉漳会馆,安徽帮的徽宁会馆,湖北帮的湖北会馆等。会馆中还有业缘性质的同业会馆,如钱业会馆、商船会馆等。会馆对上海城市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上海的会馆大多为同乡或同业人自愿集资建造。比如,在清乾隆年间,就有大量宁波人到上海经商,经钱随、费元圭等人发起,同乡每人每日捐一文钱,以360文为一愿,称为“一文善愿”,聚沙成塔,经过几年的积累,到嘉庆年间在上海老城厢旁的小北门建成了四明公所,包括神殿、殡馆、义冢等,俗称宁波会馆。
会馆的出现源自同乡祖先崇拜、桑梓互济的心态,会馆的功用在于联络感情,经济互助,会馆是同乡、同业酬神、议事的地方,也可供客死在上海的同乡、同业人员厝放棺柩或就地安葬。为酬神、祭祀祖先和其他节庆活动的需要,会馆还往往要建造戏台或戏楼,供演戏、观剧之用。如商船会馆所建的戏台气势十分恢宏,在这里经常有敬神或还愿等戏剧演出。如光绪元年(1875)11月,就由天仙茶园戏班王鸿寿、景元福等名角来此演出《大赐福》《荷珠配》《朱雀关》等戏目。
经过历史沧桑变迁和上海市政建设的发展,昔日的会馆有的已面目全非,有的则难觅踪影。但是一些著名的会馆还是得到了保护。如三山会馆、沪南钱业公所等。
三山会馆始建于清末宣统元年(1909),由福建青果橘子商人集资兴建。因福州城内有于山、鸟石山、越王山,因而取名三山会馆。原址在南火车站对面、半淞园路引安里,主体建筑占地1000平方米,整幢建筑雕梁画栋、殿宇高大、别致秀丽。会馆大殿中央原来供奉一尊湄州天后神女像,所以,在入门处“三山会馆”的门额上方刻有“天后宫”的字样和图案。与大殿遥相对应的是古戏台,两边建有观楼。古戏台建造得非常精致,戏台中央顶部有覆盂形的藻井,四周有贴金的“鱼尾龙”图案。藻井设计科学,演戏时能起到笼音的效果。古戏台前的两根青石柱上刻有对联一副:“集古今大观、时事虽异;得管弦乐趣、情文相生。”字字铁画银钩。
1927年3月,周恩来、王若飞等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三山会馆就是南市工人纠察队指挥部的所在地。1986年,为辟通中山环路,三山会馆用整体吊装的方法从原址向西南移位30米,至现在南浦大桥堍的中山南路上,并经过修复得到了完整的保护。现为南市区革命史迹陈列馆。几年前,在三山会馆还演出过昆曲。另外,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沪南钱业公所,原址在大东门外北施家弄133号,为沪南钱庄业主的议事之处。现已整体移建于豫园附近、古城公园西南侧的竹林深处。
上海的会馆还曾演绎过不少动人的故事。除了上文说到的三山会馆之外,又如四明公所,在鸦片战争后,划入了法租界的范围。1874年5月,法国人为了扩大租界,借口筑路,要强行拆除四明公所,引起了宁波同乡和群众的义愤。法国巡捕前来武装干涉,被群众赶走。这时,法租界的总街道员向群众开枪,当场打死一位老人,一人受伤倒地。群众见状,十分愤怒,一下子聚集了一千五六百人,群众焚烧了公馆马路一带法国人的房屋。法国驻上海领事葛铎调法国水兵,进行武装弹压,中国人死7人,伤多人。上海人民不屈不挠,坚持斗争。第二天,葛铎迫于中国民众的反抗,收回成命,四明公所终于得以保留。当时有一首《竹枝词》写道:“四明公所最驰名,财力兼全莫与争。法国虽强难占界,宁商众志独成城。”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困难,致使陆军总长黄兴“寝食俱废,至于吐血”,在此危急时刻,上海的潮州会馆和广肇公所以同乡之谊,借给孙中山四十二万四千五百两银子,解了燃眉之急。抗日战争时期,更有各个会馆纷纷募捐支前,救济难民,帮助同乡的难民返回家乡。
文:沈鸿鑫
上观号作者:政协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