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村子建在花园里,崇明这个村做到了!

河道碧绿清澈,河堤两旁绿荫成片,来到庙镇合中村,满目皆绿。村内水系串联林地、耕地,形成田园景观的基底。在这样的底色下,合中村一方面优化人居环境,另一方面促进产业兴旺。环境变美了,老百姓钱袋鼓了,几年前村党支部书记龚汉超口中的“打造花园式村庄”已见成效。

绿树碧水村容更美

每天傍晚时分,村民吃好晚饭便会出门散步。走到河边,伴着晚风,消解一些暑气。

合中村位于庙镇西北部,全村共有28条河道,总长约2.8公里,水资源充足。据龚汉超介绍,2018年至2019年,村里完成了河道整治任务,水环境焕然一新。

河道的“颜值”通过整治得到了提升,但如何长效维护河道的整洁、畅通,却是面临的长期挑战。“治水的核心在人,整治后的维护工作尤为重要。”龚汉超说,“我们要求所有河道都有党员负责管理,建立了轮值家庭河长制度。”

所谓轮值家庭河长制度,就是依照“承包到户、责任到人、分段包干、就近分配”的原则,将相关责任水域“派发”给居住在附近的党员,该党员会督促和落实责任水域的日常保洁工作。村里会对其进行定期考核,合格的进行奖励,不合格的通报批评。

家住合中村的沙士达,是其中一位党员。他每天清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门口的“包干”河道巡一遍,发现有污染问题,主动联系住在周边的村民,并上门做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要将生活垃圾丢入河道”“不要将生活污水偷排入河”。见老邻居这么苦口婆心,周围的村民不但不再乱丢偷排,还主动加入监督队伍。

在“党员引领”和“村民自治”的良性循环下,河道污染的情况越来越少。

绿树村边合,碧水林间绕。村民享受着环境“自治”带来的红利,都把对河道的维护工作当做自己的事。轮值党员纷纷感慨,“巡河工作一天比一天省力了。”

在治水的同时,合中村全力推进“五棚”整治、积极开展“小三园”建设,村容村貌及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宅前屋后环境优美。

特色产业为民增收

美化的是环境,受益的是百姓。绿意中,有好风景也有新经济。

眼下正值翠冠梨的上市季,走进合中村的翠冠梨种植基地,饱满的梨子挂在树上,压弯了树枝,村民倪锡明正在采摘。每年这时候,是他最开心的时候,他能增加打工收入3000元。

“我们的翠冠梨水分足、甜度高,很受欢迎。”龚汉超说,这120余亩翠冠梨种植基地,是村里的品牌特色农业,其中有一部分种梨的是村里的百姓。起初,老百姓没有专业种植技能,对于翠冠梨能不能种好、是不是能卖个好价、有没有销路等问题十分担忧。

为了让村民种出质高价优的翠冠梨,村里为他们提供了种植前后的“一条龙”服务,请来专家指导种植技术,还传授品牌打造、销售渠道等方面的经验。如今,村里的翠冠梨年产值突破60万元。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提高百姓收入。只有产业兴旺,老百姓的收入才能稳定增长。”龚汉超说,除了翠冠梨,西红花也是合中村的重要经济作物,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村后,至今村里有三四十户人家,将西红花种植作为重要的收入来源。“庙镇有全国最大的西红花人工种植基地,利用这一优势,我们村积极推动西红花生产,种植西红花30多亩,年产值120万元左右,促进农民增收。”

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经济的同时,合中村于2017年成功引进崇明首家开心农场——香朵开心农场,这个集休闲旅游、住宿餐饮、农耕体验、亲子教育为一体的休闲去处,将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完美融合,吸引了一波又一波岛外游客前来打卡。

香朵农场的建造和发展,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通过租赁村民的闲置房屋,为签约农户带来房屋租金年收入37万元;通过农事体验活动,使农户每年增加土地流转收入;提供厨师、饲养员、服务员等就业岗位,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企业年劳务支出240万元左右。

“香朵农场长期聘用附近村民,他们全是农村剩余劳力。”今年57岁的刘亚萍,是合中村的村民,2018年年初,她加入香朵开心农场,成了一名服务员。原本在家务农,收入不高,去农场工作后,她每月能有三千多元的工资,别提多高兴了,“真没想到,现在的日子这么开心。”

记者:郭杨如熠

编辑:陈怡婷

上观号作者:上海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