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崇明甜芦粟找回“古早味”,走上产业化之路

燥热的盛夏,挑一节浸过井水、带有糖心的甜芦粟,咔吱咔吱,咀嚼出甘爽可口的汁水,把剩下的芦粟皮做成灯笼,拎着满村跑……这是崇明人夏日里的“小确幸”,也是大部分农村居民的集体记忆。但让人感到困惑的是,如今吃到的甜芦粟似乎一年比不上一年了,记忆中的滋味难寻,好在在专家组和崇明农口系统的帮助下,这份崇明人夏日里的“小确幸”口感重新有了“古早味”,还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

这并非记忆偏差。崇明区农业农村委早就关注地方资源的收集、评价和利用,今年年初,安排崇明区城桥镇聚训村联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开展“甜芦粟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新品种选育”研究,对当地甜芦粟进行了农艺性状和茎秆质量性状调查,结果显示,甘蔗芦穄的单株平均糖度在11.3%~13.3%之间。“这是比较低的水平。这批样本中,单株之间的差异也比较大,是品种退化的迹象。”农科院作物所周熙荣研究员介绍。品种退化意味着群体记忆中的“古早味”正在逐渐消失,甜芦粟的品质将“一代不如一代”,产量降低,农民的收入会因此受到影响,原有的品种优势也在日益失去活力。

丢失“古早味”

甜芦粟面临退化风险

甜芦粟属于甜高粱的一种。崇明素有中国的“甜芦粟之乡”之称。19世纪中叶,就有关于崇明地区种植甜芦粟的考据。岛上居民把芦粟称为芦穄。当地农家品种主要包括江芦芦穄、小穗芦穄、甘蔗芦穄、小青皮和糖穄等。具有生长周期短、生物产量高、光合效率高、乙醇转化率高、抗逆性强等优点的甜芦粟在荒地、盐碱地等边际性土地上均能正常生长。因为不与粮争地,受到农户的欢迎,各家各户都喜欢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种上几株甜芦粟,在崇明农村地区随处可见它的身影。

栽种历史久、范围广、性状优的甜芦粟缘何陷入“品种退化”的局面?记者跟随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上海第一调查组来到聚训村一探究竟。

周熙荣老师告诉记者,甜芦粟是常异花授粉作物,异交率在15%~25%,不同品种相邻种植时,极易发生品种间相互串粉而引起生物学混杂。而农户在留种时,很少有意识采取隔离措施,所以混杂和退化的风险较大。“种植技术上也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老一辈的经验进行,技术方法遍地开花,种植水平参差不齐,没有针对性的技术改进,这些都是导致品种退化的原因。”农科院专家说。

在销售方面,甜芦粟也同样面临着困境。聚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秦秋炜介绍,目前,聚训村农户销售甜芦粟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出售给村集体合作社进行统一打包装箱,由村委售卖给崇明各大超市。另一种是由农户自己在崇明南门等市场直接进行地摊式销售,且主要以后者为主。以地摊方式直接售卖的甜芦粟在价格上与市场上的其他同类产品相比没有竞争优势,且存在相互争夺摊位的矛盾。“总体来说,产业规模小,产品品种和销售渠道都比较单一也影响着甜芦粟的发展。”秦秋炜说。

保护甜芦粟

探索产业化发展

为了改变现状,保护地方品种,秦秋炜意识到,探索甜芦粟产业化发展兴许是破题的方法之一。于是他向崇明区农业农村委申报了农业科创项目,希望借助农科院专家的力量,把村里的宅前屋后种植的地方品种打造成特色产业。

“一般甜芦粟在4到5月开始播种,为了有效拉长其采收期,我们以崇明地方品种为材料,通过采用按固定间隔期分期播种的方式明确最佳的播种期。此外我们还计划通过移栽密度试验,探索与各品种相适宜的种植密度,对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估,选择1-2个优势品种在日后进行示范、推广,同时通过培育壮苗,提纯复壮进行良种繁殖。”根据农科院专家的建议,聚训村开展了资源收集、保存,进行分期播种栽培技术研究,对不同品种开展糖分测定,筛选出优良品种并取样保存。这些成果记录在聚训村全新修建的村级展示馆内。

目前,全村上下已有甜芦粟种植面积300多亩,其中规模种植专业合作社2家。“我们现在一亩种2500~3000根,一茬芦穄先上市,质量好的卖贵些,平均每根卖4元,1亩地就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如果不算劳力成本,其他成本仅四五百元,经济效益还是相当可观的。”上海聚阳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军说。

甜芦粟还存在保鲜期短的问题。隔夜甜芦粟口感不佳,当天割必须当天卖完。为了改变“散兵游勇”式的销售模式对甜芦粟产品销售方面的限制,村委对甜芦粟进行了产品深加工方面的探索,包括制作甜芦粟汁、甜芦粟印糕、甜芦粟馅饼等以甜芦粟作为绿色原料的产品。此外,聚训村村委联合了社区学校等单位寻求区、镇酒企进行果酒加工方面的合作,目前正在接洽中。

依托农业科创项目,崇明将扩大甜芦粟地方品种的种植规模,做出示范推广,发展具有崇明特色的食品加工,为甜芦粟的榨汁残渣及籽粒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希望未来在镇、村两级的共同努力下,崇明岛特色甜芦粟不仅在上海打响品牌,更要走向全国市场,成为崇明甚至上海的代名词之一。”秦秋炜说。

作者:赵一苇(东方城乡报)

编辑:李琳

上观号作者:上海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