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出发,通过案例分享,论述了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中学艺术课程 艺术综合实践活动 自主学习
人物介绍
陈聆洁,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上海市音乐特级教师,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中学艺术攻关基地”主持人。曾任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音乐、艺术学科评委,教育部“一师一优课”评审专家,上海市教研员教研专业能力评优比赛评委等。曾被聘为上海市《中学艺术学科课程标准》审读专家、上海市学科育人报告学科审读专家、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官、长三角基础教育艺术学科专家等。
一、课程概述
1998年上海市正式启动二期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强调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情感;拓展基础内涵,加强课程整合;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主权,形成有效的课程运行机制等五点课程理念。
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上海市中小学艺术学习领域进行分合一体的整体设计,既强调艺术学习领域内相关课程间的整合,又强调本领域课程与人文、科学和技术等其他学习领域的整合。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七年级,开展以音乐、美术为主的分科艺术课程,强调关注学生对绘画、歌唱、舞蹈、演奏等艺术形式独特的审美感受和理解,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并使学生在视觉、听觉、动觉等方面的艺术能力得到全面开发。中学八年级到十二年级,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开设综合艺术课程,其中初中八、九年级开展以音乐、美术为切入点的综合课程(即所谓的小综合),高中阶段则开展艺术综合课程(即所谓的大综合)。综合艺术课程强调重视艺术课程的整体价值,在关注各艺术形式独特的审美实践和体验的同时,更加强调艺术的人文特点,强调艺术的文化内涵。
二、课程实践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艺术课程具有整体性和关联性的特点。整体性是指以整体观念认识艺术,整合艺术信息,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从单向思维转向整体思维,从单科知识的学习转向综合能力的提高。关联性是指各艺术门类既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又有相互之间的共性联系;学生通过探究各艺术门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超越简单的形式叠加,认识艺术的真谛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结合学科特点和学习方式的要求,艺术课程的典型学习方式是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要感知,也要学会表达。表达是一种艺术语言的呈现,通过表达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且在表达过程中对文化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包含几个层面的思考。一是与情境的关联性,这与教学的单元整体目标设定有着重要的关联。教师要非常清晰地思考和把握整体素养目标;思考单元目标如何逐步达成素养目标;思考课时目标怎样有效关联单元目标;明晰单元教学解决什么问题,设置怎样的情境,使每个课堂活动和单元整体活动形成有效关联,层层推进素养的培育。二是活动组织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经历的预判、活动过程的分段设定、评价的有效关联等。因为活动过程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过程中要有知识的习得与提炼,要能通过活动建立知识与经验的关联,要能在此过程中有效深入地实施,然后通过评价不断引发反思,促进思维,达成目标。
案例:结合思维导图呈现的综合实践活动——《传统·现代》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对谭盾不同时期的作品《天地人》《水乐》《地图》等进行赏析,在对自然、人文等题材的相关艺术作品赏析中,分析了解其中蕴藏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艺术中的民俗文化成分,学习了解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2.知道现代音乐的基本创作方法,并能在欣赏感受的过程中理解作品主题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尝试将创作主题与现代表现形式有机结合,并形成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
3.在欣赏中感受各类作品呈现的风格,能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理解作品中蕴涵的主题。在实践中探索声音的形成,尝试表达。探索主题的多种艺术形式表现,尝试呈现。
4.感受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含蓄美,从而进一步产生对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兴趣。能在形式与主题的关联之间找到新时代赋予的新生命力,并产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意愿。
(二)单元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东方之声——《天地人》。
学习内容:1.小组探讨活动,呈现你所想表现的天地人;2.欣赏作品片段,感受谭盾作品中乐队的不同之处,知道编钟的历史;3.小组网络探寻,了解谭盾其人;4.在作品片段中进一步体会理解谭盾的天地人主题与表现手法上的相关性;5.讨论是否喜欢谭盾的表现手法,为什么。学习要求:欣赏谭盾作品《天地人》,初步感受了解谭盾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能从谭盾的生活经历中感知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感受他在创作中融入编钟的意义。
第二课时:聆听水的声音——《水乐》。
学习内容:1.个体探寻,让水发出不一样的声音;2.感受谭盾作品中对水的声音的探索,初步了解作品的含义;3.师生一起探索实践谭盾创设的水乐器;4.理解讨论谭盾创作该作品的核心价值,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5.课堂实践:尝试以水为载体,自选主题,用声音表现主题。学习要求:欣赏谭盾作品《水乐》,了解谭盾结合生活实践经验设计的多种水乐器,并运用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有主题地创作作品。尝试通过模仿,进行主题和形式的探索。
第三课时:听音寻路——《地图》。
学习内容:1.寻声,了解我国丰富的民间艺术宝藏;2.寻歌,通过对飞歌的意境、音色、情感的体验,感受到飞歌是一种情感的传递;3.寻路,通过谭盾作品《地图》的片段欣赏,了解谭盾描绘的飞歌传递了怎样的情感,在欣赏过程中了解其收集积累原始素材的意义,感受多媒体视频与交响乐队“对话”中蕴涵的多种含义,理解“地图”的意义;4.寻根,尝试模仿谭盾的创作思路,用多样的艺术手段设计属于自己的“地图”。学习要求:多方位体验感知谭盾的作品《地图》,通过寻声、寻歌、寻路等途径,不仅了解谭盾的创作手法,更重要的是了解其核心的传统文化价值呈现。尝试模仿其创作思路,寻找自己的文化的根。
第四课时:综合创意实践活动。
学习内容:1.分享展示,用多样的艺术手段设计属于自己的“地图”作品,并且相互评价;2.选取其中一组作品,由全班修改完善,在修改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艺术创意和艺术表达的方法和途径。学习要求:在分享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艺术的多元表达。通过作品的修改完善,在集体实践中体会艺术创作的成效和乐趣。
举例:第三课时教学片段
1.寻声。听辨音乐,说出所属地区,感受我国民间蕴藏的丰富的艺术瑰宝。说明:通过听赏部分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作品,知道其基本艺术特点,让学生能对民间音乐产生一定的兴趣,为后续音乐体验奠定基础。
2.寻歌。聆听《飞歌》片段,交流分享对意境的感受;聆听并模唱歌曲主题旋律,体会音色和歌曲表达的情感。学生体验:尝试用吟唱的方式把自己心里的声音传向远方。说明:飞歌是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到的民间音乐,通过对作品片段的欣赏和对音色、情感、意境的探索,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下的飞歌。通过个体或集体的声音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所呈现的情感,知道借助音乐可以自由地表达内心,传递情感,为进一步体验谭盾作品做好铺垫。
3.寻路。视频观赏,寻找与传统音乐会不同的表现方式;聆听音乐,找出歌声与琴声的旋律特点。说明:通过学生对飞歌旋律的进一步聆听,感受理解多媒体实景音乐会的呈现方式对作品表现的有效性。同时借助于作品的反复聆听,让学生了解音乐中蕴涵声音上的对话、情感上的对话、精神上的对话。感受谭盾想要表达的古与今的对话,东方和西方的对话,人与自然的对话。讨论:谭盾为什么沿用原始音乐素材,以多媒体形式和乐队对话?
4.寻根。学生创意设计表现活动:谭盾用听音寻路的方式,寻找文化的根,请尝试模仿他的创作思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用擅长或喜欢的艺术形式,选择相关素材内容,展现心中的“地图”。说明:这一环节是本堂课的难点,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关键所在。学生可以运用网络等多种资源,尝试在较短的时间内整合素材内容,用多样的艺术形式完成内容的呈现。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检验学生对主题形式的理解,同时也借助这一环节,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三)单元教学评价与引导
本单元的教学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断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在创作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团队合作、对声音的创造能力等,更注重形式与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方式采取自评、互评、师评等。评价导向:艺术感悟、艺术表达、创意思维、文化自信、文化传承等。
当一个人有了真正的审美感知和体验之后,无论是整体思维还是细节思维都会不一样。艺术教育的核心目的不是用美育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笔者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了转变,寻找到了帮助学生与世界建立关联的途径,带领学生了解艺术的多元表现手法,探寻艺术文化根源。由此,课堂的外延可以变得很大。艺术创意思维导图的引入,提升了学生整体和细节的艺术思维;多元的艺术评论活动,让他们涉猎了更多自己喜欢的艺术门类;微电影、服装设计秀等艺术实践,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获得成就感;寒暑假走进各种艺术展馆和博物馆,让学生学习别人的布展思路,设计自己的主题博物馆。
三、课程成效
经过多年的实践,很多学生通过艺术课程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例如,有学生通过学习对电影中的声效产生了兴趣,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有学生因为参加了学校墙绘活动,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并不是假想,从而选择了去专业院校深造……更多的学生则成为了艺术爱好者,他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在学生们的成长中,笔者也认识到,艺术从来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覆盖到整个人生。
艺术教育并不是单一的一堂课的实践,而是自始至终系统的美育过程。在此过程中,重要的并不是最终呈现的艺术成果有多好,水平有多高,而是引导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实践,感受到艺术就在身边。通过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和艺术教育,学生们会获得一种释放和体验,这种释放可能会让他们看到自己无限的潜力,让他们觉得今后的人生或许还可以在这一方面有所发展。作为艺术教师,要认识到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的创作者,通过作品与社区、与世界、与人产生真正实质性的关联。这种关系是永恒的,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满了巨大的无限的艺术的力量。
专家点评
陈聆洁老师这堂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充满时代感和现代艺术表达的内涵。陈老师重视通过对音乐本身的体验和感受,来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并拓展了多种感受途径。如体验飞歌时,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唱,共同体验与交流。从音频到视频,勾勒出一个清丽的女孩子在唱飞歌的画面,引导学生们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一起来感受飞歌文化。当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较为深入的体验之后,教师引导其一点点走进谭盾,看他如何用多媒体和实景的方式,来展现过去与现在、未来的对话,彰显出谭盾文化寻根的创作意图。师生由此进入到下一个体验过程。通过多种媒体和相关资料,再加上教师自身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融入教师所营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意境中。陈老师的课堂不仅在体验和挖掘文化中层层落实,还关注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创意性和相关性,如让学生模仿谭盾的听音寻路,尝试自己的创作。学生最终也把他们的创意成果呈现出来,尽管他们的艺术表达还比较稚嫩,但他们在体验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19年12a刊)
(作者系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 陈聆洁)
(点评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张荫尧)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