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华东师大代表委员,助力上海创造新奇迹!

▲ 华东师大代表、委员在上海两会期间提交书面建议和提案30余件。

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21年1月24日-27日召开,上海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于1月23日-26日举行。

华东师大孙卓、杨蓉、唐玉光3位市人大代表,陈俊、陈振楼、李道季、姜雪峰、由文辉、段纯刚、文军、吴瑞君、张文明、朱民、陈沈良、施华、徐斌艳、童世骏、高向东等15名市政协委员分别出席会议。华东师大在沪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丁金宏、章义和列席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

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

持续贡献华东师大智慧力量

会议期间,华东师大代表、委员围绕强化“四大功能”,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不断提升“五个中心”核心功能;做强做优“五型经济”,打造“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全力推进“五个新城”建设,重塑城市空间格局;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城市精神品格;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长期研究,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

华东师大代表、委员纷纷表示,本次会议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上海正立足新起点推进格局大调整、功能大提升、发展大跨越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未来大家将继续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加强对前瞻性重大问题的思考和调查研究,克难求进,建言资政、凝聚共识,为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和“双一流”建设、为推动落实“十四五”规划、为深度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共同努力!

▲ 华东师大市政协委员出席政协上海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华东师大代表、委员在两会期间提交书面建议和提案30余件。

童世骏委员在围绕“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协专题会议上作题为《本末相宜的教育是人民城市的最大民生》发言。

吴瑞君、徐斌艳委员联名参与的《关于“适老化改造”为居家养老护航的建议》,童世骏、段纯刚、由文辉等委员联名参与的《关于在全市推广使用公筷公勺的建议》荣获市政协2020年优秀提案奖。

吴瑞君委员联名参与的《关于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推进上海新材料产业重点指导目录制定的建议》、《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传染病防控管理的建议》荣获上海市政协2020年优秀提案特别奖。

华东师大代表委员积极履职,不少建议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并采访报道。

此外,华东师大党外代表委员还有多篇建议被两会特刊录用。

据悉,此前在2021年1月上旬,各区政协会议先后召开。华东师大25名来自不同学科、不同部门的教师分别参与了闵行、普陀、长宁、静安等区政协会议,他们立足自身岗位,结合各区委区府重点工作、学校工作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认真履职,在充分的前期调研准备下,就区域发展、公共交通、文化教育、社会民生等诸多领域提出了多份提案,贡献华东师大方案和智慧。

华东师大代表、委员这样建言

(媒体报道采集)

观点摘编自央广网、文汇报/界面新闻、联合时报、新民晚报、澎湃、东方网、政协头条、上海民进、今日头条、周到上海、青春上海等媒体和平台的报道

孙卓代表:

关于改变高校评估机制,优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

今年上海两会代表委员们聚焦的一大亮点,就是《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代表委员们把他们的好想法、好建议带到了两会现场。

市人大代表、华东师大孙卓教授说:“上海发展到今天,因为人口结构的问题,老龄化比较严重,我们希望城市充满活力,青年人才更多地能聚集在上海,一个是培养,一个是引进。”

杨蓉代表:

关于进一步完善上海高校分类评价工作的建议

上海市人大代表、华东师大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杨蓉对如何进一步完善上海高校分类评价工作提出建议,要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建设规范、准确、动态的数据采集系统。进一步加强简政放权力度,为高校留出更多自主发展空间。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杨蓉尤其关注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以及上海如何在数字化城市管理中,更好地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她认为在这其中还有不少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鼓励上海“双一流”高校主动“走出去”

如何在把世界一流大学引入上海办学的同时,鼓励更多在沪的双一流高校主动“走出去”?作为来自高校的代表,杨蓉今年带来建议:鼓励高校通过与企业对接,瞄准“中国制造2025”规划以及输入国市场需求,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开发与国际标准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同时完善赴国外办学的审批机制,制订支持到国外办学政策法规。

陈俊委员:

聚焦常态化疫情防控,守牢城市安全底线

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立法与法治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党内法规与立法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陈俊,从激发社区自治活力和增强基层防控能力,推进长三角联动开展联防联控等方面为常态化疫情防控建言。同时建议在近日上线的“上海城市法规全书”应用系统中专设醒目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法规”栏目,便利广大市民知情明情,指引常态化防控举措。

陈振楼委员:

关于加强长江口生态环境修复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若干建议

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陈振楼说起长江口生态保护颇为忧心:长期高强度开发使长江口资源环境功能严重受损,水质下降、岸线侵占、滩涂消失、生态退化、物种濒危。在他看来,维护长江河口良好生态功能,对于上海和江苏东部区域发展,对于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发展都至关重要。

陈振楼说,需要统筹规划和保护长江口饮用水水源地,对一些规模较小的水源地进行适当调整、归并、撤销和扩容,提升规模,削减数量。同时,从长江口周边城市群未来人口规模快速增长的需求出发,在长江口寻找和择机开辟新的备用和应急水源。“上海和江苏应该尽快联手实施长江口岸线资源清理整顿专项工程,逐步搬迁清除化工项目,加强污水的集中处理,减缓富营养化趋势,开展岸堤和岸滩的生态化改造和修复。

他建议尽快停止长江口滨海潮滩湿地的围垦,已经围垦的湿地能恢复的通过划定保护区逐步修复,重现长江口之肾美丽壮观的生态景观。

此外,他还建议积极开发长江口北支潮汐能源,为长江口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经他测算,长江口北支建潮汐发电站可装机容量为70.4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2.8亿千瓦时。“如果全部开发出来,相当于4个(目前)全球第一大潮汐电站的发电量。”

李道季委员:

关于加快世界级生态岛综合决策平台建设的建议

“这件提案的课题调研主持人和执笔者,是崇明区环境监测站总工程师、九三学社崇明区委副主委、崇明区政协常委赵中平。去年12月,他在工作中突发心梗,再也没能醒来。”李道季深感痛惜。

李道季说,2006年和2008年,崇明区环境监测站承担了两次环境本底调查监测工作。这项大规模工作,是为了给上海市政府发布的《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年)》提供生态状况的基础数据,这两次调查监测的主要负责人都是赵中平。此后,他还创新设计出一套评价生态质量变化情况的预警监测评估体系,负责编制了3.5万字的《崇明区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第七版)。

赵中平在日常工作和调研中发现,由于各类生态环境数据分散于各个部门、单位,并各自建了数据平台,加上平台接口与数据结构呈现多样化,造成各部门、各单位信息孤岛和数据共享壁垒,缺乏整个辖区层面的数据与信息共享。“赵中平提出了不少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他的心愿是想通过加快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综合决策平台,完善对生态大数据进行系统整合、分析与共享,助力崇明生态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如今‘心愿’变‘遗愿’,我们有责任替他完成。”李道季说。

1月21日深夜,在对文本进行又一次精心梳理后,李道季提交了这件提案,参与联名的委员有16位。“这件提案已被立案。”1月22日清晨,他从市政协信息系统中获悉。“我们将持续关注提案的办理。”

姜雪峰委员:

关于科创中心建设,应科学普及先行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姜雪峰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建言献策,他认为,“要想有高峰,首先要有高原,要通过来自全社会的良性的科创氛围,来为科创中心建设打好地基。”上海的科学普及建设成效显著,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架构,但还有一些深化布局亟待开展。

姜雪峰委员认为,科学普及需要尽快立法化。科学普及不应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加”,而是实现科技创新、完成科创转型、形成科学社会的“必备”,应该明确立法、建规成矩。应当把科普纳入各项科学教育类评估体系,要有明确而必须的体现。“以立法来为这一对社会、对青少年的义务与担当保驾护航。”

“科学普及还需要尽快学科化。”姜雪峰委员认为,科学普及不仅是一种兴趣所在,它是有着独特的科学规律、系统特异性的,是一种重要而广泛的通识教育手段,应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乃至研究体系。而且,还需要接力式培养专业型科普人才。“在大学中应建立科普学专业、招收科普学学生、培养科普学人才。”

“科普还需要更加科学化。”姜雪峰委员解释,“科普科学化”指的是我们需要更多的“元科普”“一手科普”,以及来自科学最前沿的“普及化翻译”。他认为,应该建立更多的奖励机制,来鼓励原创科学产生的“原创科普”。“这样将会给科创型社会带来快速的提升,也会对科学交叉融合、协同创新产生深远影响。”

由文辉委员:

做好加装电梯这件民生实事

加装电梯,成为了今年上海两会会场内的一个热议话题。据相关统计,上海目前各类老旧住房面积约占住宅总量近四分之一,其中无电梯多层住宅约22万个门栋。在这些门栋中,住在3层以上的老年人占了近半数。因为没有电梯,老人们出行不便,有的老人甚至几年都没有下过楼……代表、委员们认为,加装电梯是民心工程,但目前仍然存在“协商难、出资难、维护难”等问题,亟须下功夫解决。

“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今年全市要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1000台,这个数字相较于上海实际来说,好像还有点保守了。”市政协委员由文辉在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分组讨论会上呼吁:花大力气做好这件民生实事,让更多的居民得到“上上下下的享受”。

文军委员:

关于加快“五个新城”建设的建议

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在今年上海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关于新城建设的提案。文军表示,新城建设是上海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之举。通过新城建设可以打造形成多个节点性城市,形成上海国际大城市的市域城市群,并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指出,上海在“五个新城”建设中,存在人口集聚、产业发展、交通和公共服务配套等问题。为此,文军建议,上海“五个新城”的规划,要主动体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战略,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和整体布局优化的原则,全面科学规划社会经济发展格局。文军认为,上海应科学分析新形势下新城发展的差异性,新城建设要统筹新城和老城的发展,走创新型、差异化发展之路。

同时,新城建设要以人为核心,体现温度。文军表示,“房屋建得越来越漂亮、道路修得越来越好、经济越来越发达,数字化、智能化……所有的这些,最后能不能内化为居住在上海这座城市所有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防控的建议

文军在提案中指出,长期以来,中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区治理方面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比较注重短期成效,风险预见和科学规划能力不足;社区治理过度和治理赤字问题突出;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大,传统以行政区划为主的社区治理方式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状况。

为此,文军建议上海各社区应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统一领导,形成政府负责的责任主体,增强社区防控的民主协商,强化社区防控的社会协同,鼓励广大居民的防控参与,依法保障社区防控的有序进行,充分发挥科技支撑的力量。

吴瑞君委员:

关于离婚冷静期实施后离婚登记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及其政策建议

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民法典》中,“离婚冷静期”的设置一直备受关注。“热闹”背后,如何才能更好保障《民法典》新规落地落实?如何更好引导形成保障婚姻自由、反对轻率离婚的婚姻家庭理念?“提供配套服务是离婚冷静期发挥效用的内在要求。”吴瑞君说,“要使冷静期规定切实发挥作用,不能任由已达成离婚意向的双方当事人自行’冷静’。需要做好婚姻冷静期的政策宣传,做好当事人心理引导工作。针对家庭纠纷调节需求,需要提供家庭婚姻关系的配套公共服务。”

为此,吴瑞君向大会递交了一份《离婚冷静期实施后离婚登记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及其政策建议》的提案,建议建立相关配套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拓宽“冷静处理”的实现路径。此外,吴瑞君还建议,加强婚姻文化建设,引导形成保障婚姻自由、反对轻率离婚的婚姻家庭理念。

张文明委员:

关于规范或取消民办中小学校“周周爽”考试的建议

今年两会期间,包括张文明、姜雪峰、由文辉等委员递交提案,直言很多民办学校“以考促补习、以考促分层、以考促自招”的“以赛代练”模式被日益过度推广,需要引起教育主观部门的高度关注,民办学校绝不能成教育监管“法外之地”。

委员指出,所谓“周周爽”,意指学生每周都要通过一次考试来达到流泪、出汗、红脸、自惭的目的,这已经成为上海若干民办初中标榜自己“出类拔萃”的标志。经过调研,委员们发现“周周爽”考试会让学生出现“考试恐惧”状态,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客观上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了“周周爽”达到难度,很多学校不按照教材设置教学,使得学生学习思维混乱,同时也严重违反了教材的知识体系设计初衷。

为何要“周周爽”?委员们指出,此类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拼自招”,所以考试的难度往往非常高,基本上是按照“奥数”竞赛级别实施的。由于这种模式的考试难度高、频率高,使得家长每周都要面对分数,这种学校的“分数压力”正在日益向社会转移,进而转化为“教育焦虑”的催化剂。

为此,委员们提出建议,加快基础教育评价改革,尤其是自招录取方式的改革,建议所有高中的自招录取(含保送推优)不能超过 10%,而且全部按各校学生数比例投放。严禁各类中学发布所谓的自招和综招录取排名。同时,加强对民办学校考试机制的监管,以市级或区级统一考试作为学生学业基本质量评价参考。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此类考试的监管,规范或取消民办中小学校以“周周爽”为特征的“以赛代练”模式考试。

陈沈良委员:

关于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提升保护横沙浅滩湿地生态功能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陈沈良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破解土地等瓶颈制约。上海濒江临海,建议通过适度合理的人工干预,充分利用长江带来的泥沙和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资源,营造滨海滩涂湿地,一定时候滩涂自然成为陆地,可以新增土地资源。

徐斌艳委员:

关注来华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建议

活动范围缩小、交流机会减少、上课形式变化、学习难度增加……受疫情影响,来华留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和方式不得不做出相应的改变。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为一些来华留学生的生活来了困扰,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开始出现自闭、焦虑、失眠等心理障碍问题。

关注来华留学生群体,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徐斌艳在两会上建议多组织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活动,丰富来华留学生的业余生活;针对来华留学生开设在线课程指南,提高计算机和相关教学软件和平台的使用能力;向来华留学生长期开设心理咨询或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提供必要的汉语补课服务,减轻留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考虑放宽来华留学生勤工俭学限制。

高向东委员:

关于推广上海老年人智能手机学习使用的建议

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经管书院党委书记高向东提交了《关于推广上海老年人智能手机学习使用的建议》,高向东指出,经调查发现,老年人认知机能衰退、视觉听觉功能下降、因年龄增长产生相关病症,对移动数字媒体存在着较强的认知局限,而智能手机的发展迅速,现阶段较少有针对老年人需求的智能机,相反非智能的老年机在老年人中更为普遍。而由于子女的陪伴较少,社区又缺乏专门的培训课程,老年人在学习使用的过程中依然困难重重。

对此,高向东建议,首先应在技术上积极探索适合老人需求的软件,设计推出针对老年人特点的“专用手机”,简洁实用,屏幕字体可以大一点,功能不宜太复杂,降低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使用门槛,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或者可以考虑家人远程控制老人智能手机的功能,子女可以远程帮老人进行包括打的、挂号和付款在内的各种复杂的手机应用操作。”

与此同时,社区也可以组织老人进行基本使用方法的学习,让老人们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和探索。此外,老年人群中也不乏有“手机达人”,可以考虑把他们发展成为志愿者,帮助身边的老年人提高应变和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

关于打造上海高层次医疗人才高地的建议

在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期间,高向东提交了《关于打造上海高层次医疗人才高地的建议》的提案。高向东提出,虽然上海高层次医疗人才发展已经取得成效,但上海国际化医疗人才比例以及本土高层次医疗人才国际化水平还较低。相比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医疗人才的海外留学(含做访问学者)或工作的经历人数仍然较低。医学院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有待加强,制度和环境尚需进一步优化。

高向东建议,实施更加积极的海外高层次医疗人才引进政策。积极推动人才使用、科研管理等制度安排与国际接轨。强化国际一流学科建设。加大博士后经费支持力度。鼓励高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及生物医药企业合作,共同构建人才培养体系。优化高层次医疗人才发展环境。解决高层次医疗人才在生活方面的各种诉求。

关于高质量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建议

上海市政协委员高向东提交了一份《关于高质量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建议》的提案。他在前期调研中发现,海外的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像在美国,通过采用移动健康的方式,提供多种模式的照护服务,实现老年人健康独立生活,进而降低护理费用,减轻护理负担;在日本,运用各种高质量的传感器,软件系统则涵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的主导技术,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支援。高向东委员也建议,政府应积极推进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在上下游养老产业链中的应用,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华东师大多位代表、委员联名:

关于优化上海地铁3、4、13号线金沙江路站名的建议

代表、委员们认为,华东师范大学地处金沙江路站附近,是周边最重要的文化地标建筑,以华东师范大学站统一命名,符合民众以文化特色为先的认知与社会共识,也可以解决3号、4号和13号线出口附近路名指示不清晰等问题。

其次,每日乘坐3、4、13号线进入华师大的人流量很大。华东师大中山北路校区历史悠久,公众对华东师大的主要地理概念在于中山北路校区,因此在市民中辨识程度很高。且以华东师范大学站命名,可以充实上海地铁系统的高校站点,在地铁运行线路图上完整展示上海双一流建设高校地标建筑。

大学是城市最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华东师大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所没有地铁站命名的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代表、委员们表示,更名既可以体现上海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重视、对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视,促进华东师大“育人、文明、发展”理念的传播,也不会引发其他高校的攀比现象。

来源|统战部

文 | 王新燕

媒体编辑 | 戴琪

微信编辑|吴潇岚

你最关心哪件事?

上观号作者:华东师范大学